智库百科

方大特钢1000m³高炉炼铁技术进步

  摘 要:对方大特钢近年来高炉操作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,通过不断优化高炉操作,狠抓精料技术和上下部调剂等手段,高炉炼铁生产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,取得了高利用系数和护炉情况下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改善。

  关键词:高炉、燃料比、矿角、风口、风温
 

  1、前言

  方大特钢现有2座1000m3高炉,有效容积1050m3;设有南、北两个铁口,20个风口。1#高炉于2006年10月投产,高炉采用优质碳砖陶瓷杯综合炉底,顶燃式热风炉,PW型串罐炉顶,皮带上料,全储铁式浇注铁沟。2#高炉于2011年12月投产,炉底采用微孔碳砖、陶瓷杯,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,设3段铜冷却壁、串罐无料钟炉顶,炉顶煤气红外线摄像,煤气自动取样、摆动溜嘴、3座顶燃式热风炉(1号、3号热风炉喷涂节能覆层涂料),布袋除尘灰布袋输送技术、TRT发电,明特法水冲渣等。
 

  2、技术指标情况

  2.1 利用系数

  随着公司干熄焦投产,本厂焦质量得到改善,高炉获得稳定的焦窗平台,死料柱透气、透液性改善,炉况稳定得到加强,冶炼强度逐年提高。目前方大特钢二座1000m3高炉均处于高利用系数冶炼状态, 1#高炉利用系数最高为3.46t/m3.d,2#高炉为3.58t/m3.d。(截止2016年8月1#高炉已生产近10年,单位炉容产铁量已达10672.13吨)(方大特钢1000m3近几年利用系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)。

  2.2 焦比及煤比

  方大特钢1000m3高炉综合煤比由前几年的125~130kg/t提高至140kg/t以上,最高煤比达155.88kg/t。同时随着炉况的顺行和负荷的不断加重,焦比最低达338.77kg/t;在2016年3月份实现最低焦比338.77kg/t,燃料比489.33kg/t(方大特钢1000m3近几年焦比、煤比变化趋势)。

  2.3 关键技术经济指标

  方大特钢1000m3高炉综合技术经济指标,铁水产量逐步提高,燃料比亦实现逐年下降,2016年1-8月在1#高炉生产近10年护炉的情况下(单位炉容产铁量已达10672.13吨),全厂高炉累计燃料比实现503.95kg/t。
 

  3、主要技术进步及措施

  3.1精料技术

  ①提高入炉矿石品位

  精料是高炉炼铁的基础,提高入炉品位又是精料技术的核心内容。方大特钢始终坚持“精料为主,经料为辅”相互结合的方针,实现了入炉品位的逐步提高 。

  ②优化槽下筛分系统

  严格控制槽下料流速度,逐步缩小槽下矿石筛网筛孔,以提高有效入炉矿石量,减少浪费。针对槽下筛分及入炉料,制定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及流程,作为一项日常工艺纪律进行管理。目前机烧筛孔已由4.5mm减小至3.5mm,生矿筛孔由8~10mm减小至4.5mm。同时每周对入炉样及返矿粒级进行检测,控制槽下矿石料流速度≤40kg/s,焦炭料流速度≤25kg/s,每天均进行测定、调节。

  ③改善焦炭质量

  方大特钢自产焦炭量不能完全满足高炉生产需要,40%需要外购,造成外购焦品种、质量波动较大。为稳定外焦质量,2012年开始逐步减少外焦品种,由原来多家稳定到每月4家,且以质量较好的A和B焦炭为主流外焦,其它进行补充。不同品种焦炭分堆存放,分炉座进行区别使用。在炉况顺行较差时及时采用质量较好的干熄焦应急 。

  3.2上部操作制度

  ①大矿批、大矿角

  大矿批冶炼能够增加炉腰处焦窗厚度,利于减少界面反应,提高负荷水平及稳定煤气流。自2012年开始,逐步在三座高炉进行大矿批试验,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测定料流碰撞点轨迹,确立了最大角度上限值,实现了中心气流为主,边缘气流为辅的合理煤气流分布。目前1#高炉已由原来的32吨矿批扩至37~38吨,2#高炉最大矿批用至42吨,矿焦角度逐步加大,最大矿角为44°,焦角为42°,拓宽了矿石平台,煤气利用率提高效果明显。

  ②高顶压

  高顶压有利于延长煤气与炉料接触时间,提高煤气热能和化学能的利用效率;1#高炉由原来的190KPa逐步提高至207KPa;2#高炉顶压也由198 KPa分阶段提高至215KPa。

  3.3低硅冶炼

  日常操作中,1#高炉[Si]按0.30-0.50%控制,2#高炉按0.25-0.45%控制。

  在降低[Si]的同时,适当提高炉渣二元碱度,确保铁水物理热及脱硫效果。同时配矿时控制炉渣中Al2O3含量不超过16.5%。

  3.4技术突破

  ①生矿使用比例实现重大突破

  2015年8月份,因市场变化,特钢高炉开始逐步使用生矿,由于1#高炉护炉,故重点在2#高炉进行配比攻关。2#高炉生矿使用比例最高达27%,实现了全部替代球团矿的炉料结构进行生产,且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指标。随着调整生矿入炉顺序、改造槽下筛分系统,开发块矿烘干工艺以及块矿与机烧混匀工艺等等,极大的提高了生矿的使用比例,两座高炉基本上可以稳定使用20%以上。

  ②计划休风后的快速恢复

  休风料净焦采取分段加入的方式,同时严格计算好休风料的碱度及负荷,保证复风后炉缸热量充足,控制适当高的炉温及酸性渣,以利于确保复风后的渣铁流动性。根据休风时间长短,考虑堵2~4个风口操作。目前方大特钢计划检修后,基本上实现了4小时以内全风全氧操作。

  ③1#高炉实现了9年生产未烧坏冷却壁

  1#高炉一直坚持抑制边缘气流,发展中心气流的操作思路。从开炉至2015年期间,炉墙从未出现结厚结瘤现象,未采取萤石洗炉等措施。1#高炉采取的是板壁结合的冷却结构,形成的渣皮比较稳定。对冷却系统的管理比较重视,一旦发现局部出水小或水温差高,及时采取反冲等措施。

  ④两座高炉板式预热器效果好,风温逐年提升

  两座1000m3高炉均使用板式预热器,将煤气和空气分别预热至300℃和200℃,效果明显,在炉况顺行情况下,全关混风操作,风温逐步提高。1#高炉风温稳定在1200℃以上,2#高炉在1240℃左右。仅公司一条龙检修时,停氧造成风温大幅降低外,均处于较高风温水平。

  ⑤小矿回收技术的应用

  方大特钢机烧产能不够,为了提高有效入炉矿石量,减少浪费,近几年逐步缩小槽下筛网的筛孔(4.5mm →3.5mm),同时进行小矿回收。高炉返矿率从最初的12%~15%下降到5% ~7%。另外2#高炉采用分级入炉技术,同时利用槽下放料顺序,来达到优化煤气流分布的目的。

  ⑥采用长风口,以利于打透中心

  “吹透中心”是活跃炉缸的关键因素。1#高炉在历年生产中,风口长度由开炉的420mm逐步调整至目前的550mm。2#高炉由于铜冷却壁薄壁结构,原燃料变化频繁时,易导致中心气流不稳定,产生渣皮大量脱落现象,严重时甚至产生边缘小管道;为此逐渐将风口由583.5mm加长至630mm。在加长风口后,2#高炉中心气流稳定,炉况保持顺行,半年多未产生波动。方大特钢两座1000m3高炉的风口长度在全国同类型高炉都少有。
 

  4、结语

  方大特钢通过不断摸索操作技术,通过精料水平,大矿批、大角差,高顶压、高风温、高富氧、大喷煤等技术,以及强化炉内外管理等一系列措施,实现了高炉的稳定顺行和技术经济指标的持续改善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。

2022/06/08 13:43:28 551 次